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瞄准长期价值投资 机构耐心持股待市场回暖
 

  据相关数据测算,虽然大盘已连续调整月余,但股票型基金、标准混合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的仓位均较上月明显主动加仓。与此同时,大部分股票型私募保持在6成至9成左右的仓位,坚守价值投资的大型私募仓位也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业内人士认为,市场估值底较为明显,政策底已有迹象,市场底有望在反复打磨中逐步形成。

  公募基金:估值已具吸引力

  虽然本周一主要股指高开低走,26日大盘受外盘下跌影响大幅低开,但随后创业板强力拉升拒绝下跌,最终带动市场人气。始于5月23日的本轮调整幅度不小,不过公募基金并未出现恐慌式减仓。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周大盘跌幅明显,但扣除市场涨跌对净值的影响后,股票型基金主动加仓0.52%,标准混合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分别主动加仓1.30%和1.23%。海通策略也指出,据WIND数据测量,截至上周五,股票型基金仓位87.10%,较前一周上升。2016年1月底以来,股票型基金仓位处于78%至89%区间,目前处于此区间较高水平。

  板块方面,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周基金配置比例位居前三的行业是家电、食品饮料和银行,配置仓位分别为5.08%、4.36%和3.72%;基金配置比例居后的三个行业是钢铁、煤炭和有色金属,配置仓位分别为0.41%、0.55%和0.70%。加仓方向主要为银行、家电和餐饮旅游,幅度分别为1.86%、0.93%和0.84%;减仓方向主要是基础化工、电子元器件和计算机三个行业,减仓幅度分别为1.43%、1.35%和1.30%。

  国寿安保基金认为,当前市场依然脆弱,7月前仍须谨慎。但中长期看,A股估值已具有吸引力,被错杀的优质个股的配置价值逐渐凸显,此轮下跌主要由于情绪和资金,随着减税、降准等对冲政策的落地,对中国经济及A股并不过于悲观。行业方面,若市场反弹,则倾向于盈利确定、现金流稳健的必需消费板块,如食品饮料、餐饮旅游,若市场下跌则可配置估值极低的国有大行获取相对收益。主题方面,关注债转股、油气油服等概念的交易机会。

  大型私募:坚守价值投资

  私募方面,同样没有因为市场情绪面的恐慌而出现大幅减仓。格上理财表示,根据近期对私募的跟踪信息来看,大部分股票型私募保持在6至9成左右的仓位,有50%以上私募的仓位还在9成以上。尤其对于那些以精选个股为主做价值投资的大型私募来说,仓位会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不过这也并非代表私募对市场的非理性乐观,而是由策略以及规模决定的。

  格上理财认为,对于以精选个股为主做价值投资的私募来说,一般不会频繁择时,对于精选出来的个股会持有比较长的时间,赚取估值回归或企业成长的钱,不会因为市场短期的波动而大幅调整仓位。另外,对于大型私募而言,由于其管理的资金规模较大,如果频繁调仓既会增加其自身调仓的摩擦成本,也会引起个股或市场的波动。

  某中型私募研究员称,其投资主要是在未来3至5年能够持续增长的行业中,挑选核心竞争力强、盈利增速高且可持续、估值具备吸引力的公司。相比关注大盘涨跌对情绪面的影响,更关注优质个股的估值。当市场出现下跌时,会第一时间审视持仓个股的基本面,如果仅仅是因为市场情绪面导致的非理性下跌,反而是一个加仓良机。具体操作上,考虑到对产品净值的回撤控制,不会盲目一次加仓到位,而是逐步加仓。从近几日的市场表现看,部分优质的个股已经不跟随市场大幅下跌,走势较为独立,目前持仓个股的整体回撤也远小于指数。

  市场磨底回暖

  某公募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从此前经验看,A股的底部多是估值底、政策底和市场底叠加共振形成。当前估值底较为明显,政策底已有迹象,虽然市场底的形成需要反复打磨,但有望在估值底带动下逐步形成。华鑫证券指出,在宏观政策等的适度宽松微调、泥沙俱下市场已产生批量错杀股等因素推动下,本周总体基调开始由空翻多,预计整体指数还会震荡月余,之后再行爬坡慢牛。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从估值来看,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同2016年1月底的上证综指2638点时相比,大盘股指数和中小盘股指数的PE(TTM)分别接近或低于2016年1月底时的估值水平。同时,今年以来外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不断流入优质A股标的。因此,最近市场更多是受到短期信息面的冲击后的过度反应。当前市场的估值底已有初步形成,政策底有出现了边际变化,市场底需要观察当前投资者的持仓结构及仓位变化。建议配置关注公司基本面,以个股精选为主的股票类基金。

  国信证券表示,相较于很多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和遭遇外汇冲击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稳定性都具有优势,但从全球资本市场2018年以来的表现看,A股的表现却远逊于前者。因此,A股对悲观情绪的调整都已经非常充分了。当前估值水平下的权益资产已经具有投资价值,无论从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角度看,在大类资产中均有明显优势。

本资讯内容摘录自第三方机构或组织,仅供参考,不代表工商银行观点。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资讯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

(摘自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18-06-27)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