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赴伦敦参加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主办的绿色债券年会。因为国际市场绿色债券的蓬勃发展,此次年会备受关注,吸引了全球各地监管机构、投资机构、发行人及各类中介机构共六百多人参会。
此次年会跨度三天,除了一整天的主会以外,还有一系列的主题边会及专项培训,如中国绿色债券投资者论坛、促进金融中心发展绿债研讨会等。涉及话题很多,但听下来最常谈到的问题,是如何做大绿色债券市场。眼下,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虽然增速很快,2017年同比增长78%,达1555亿美元,但绿色债券在整个债券市场中的占比还很小,只有约2.2%左右。如何才能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的市场规模呢?年会上讨论了几个可能方向。
首先是吸引新的发行人。今年年会讨论热点之一是主权绿债,这是因为2017年法国、斐济和尼日利亚三个国家所发行的主权绿债引起了广泛关注。投资者对主权绿债青睐有加,因为一是主权债的信用评级相对较高;二是彰显政府绿色转型的决心及监管机构对绿色债券市场的支持;三是对所在国家的机构发行绿色债券有直接的带动作用。CBI预测,因为许多国家要逐步落实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加入发行主权绿债的行列,为减碳项目融资。
其次是拓展更多样化的绿色资产。可再生能源是绿色债券募集投向的最常见的用途,2017年此类绿色债券规模的占比仍在三成以上。但绿色建筑和建筑能效的项目正在快速追赶。美国住房贷款担保机构房利美(FannieMae)发行了249亿美元绿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使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此外,在政策及市场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也在考虑将更多的绿色信贷资产通过金融债或ABS的方式推向绿色债券市场。这些都将令绿色债券的资产类别更加多样化,刺激绿色债券市场规模的扩大。
再次是扩大交易市场和投资者群体。目前,绿色债券还是一个新兴的债券品种,还有很多交易市场没有发行过绿色债券,也还有很多投资人不了解这一品种。在一场研讨会中,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的证券交易所都纷纷表示支持绿色债券。瑞典斯德哥尔摩纳斯达克交易所代表介绍道,他们3月刚刚促成第一单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挂牌,发行人为SolTech公司,募集资金(1280万欧元)将投到中国的屋顶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人是约2000名个人投资者。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交易所和投资者进入到绿色债券市场。当前面临的一个障碍是一些投资者对绿色债券了解不足,担心风险,特别是在新兴市场。为此,CBI年会前夕,国际金融公司(IFC)与东方汇理(AMUNDI)联手发起并完成募集了一只规模2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专项基金,由AMUNDI管理。在专项基金的结构设计中,IFC承诺承担第一损失,希望以此率先垂范,带动更多投资者投资新兴市场绿色债券。
作为买方的投资者,特别是大型机构投资者是绿色债券持续发展的关键。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机构青睐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市场就只能“叫好不叫座”,沦为“情怀债”。因此,这次会议设置把投资者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在ChristinaFigueres(《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前执行秘书)及SeanKidney(CBI首席执行官)主旨演讲之后,就邀请来自巴黎银行、东方汇理等投资机构的代表上台讨论投资者对绿色债券市场的看法。这个环节的讨论相当精彩。
总的来说,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持谨慎欢迎态度。不会因为债券贴有绿色债券的标签,投资者就会买;投资者首先考虑的还是风险和收益问题,因此在配置绿债的时候,也会先看宏观面的指标,再看公司基本面特别是评级,然后再看绿债项目的具体情况。会上有人戏称,绿色债券就是“IcingOn the Cake”(锦上添花)。
有几位投资者指出,他们对绿色债券的兴趣,更多是以此来判断发行人是否在做战略层面的绿色转型。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不少行业,如能源、建筑等,绿色转型是必须的,如果透过绿色债券的发行能看到公司自身转型的战略决心和系统步骤,他们会对发行人未来经营会更有信心,也就更愿意持有发行人的债券;此外,绿色债券比普通债券对资金管理、信息披露有更高的要求,投资人也将此作为考察发行人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窗口。因此,投资者往往不喜欢那种只是为了“首单的光环”发行一两次就停下来的绿色债券发行人(原话是“one-shotgreen bond issuer”),而更偏好将绿色债券作为战略转型信号(原话是“strategicsignal”)的发行人。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包含了非常朴素的投资理念,颇有点“一叶知秋”的意味,绿色债券如同一片“黄叶”预示发行人绿色转型的开始,但如果后面没有第二片、第三片“黄叶”,“秋天”并没有真正来到。
除此以外,投资者也表达了对绿色债券标准、资金用途管理、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方面的关切。在中国绿色债券投资者论坛中,就有几位投资者在台下提问,询问来自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人如何确保投向是绿色的、信息披露是否有保障等。可以听出,他们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了解很少,缺乏信任和信心。看来在这方面,中国绿色债券的相关各方还有大量的推广、宣传、交流工作要做。
|